YAQIAO TANG

Datatalk数据报表产品“评论”功能

类型:产品功能升级
时间:2022.5月 - 8月
角色:UX/UI设计师、项目经理
项目背景
近几年,协同办公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样化。在数据报表产品中,用户对加强办公协同来提升工作效率的呼声越来越大。“加强数据产品办公协同能力”也成为我们产品的上半年OKR之一,故产品经理提出需求,希望通过优化产品的“评论”功能(原批注功能),来提升产品的协同办公能力。
产品简介
DataTalk是一款交互式商业智能数据可视化产品,提供灵活简单的交互操作与分析能力,无需代码即可得到美观的可视化报表,常用于在组织中提供见解,辅助决策。
分析过程
产品定好目标后,具体要怎么做以及解决哪些问题设计侧还没有明确,需要通过调研和数据来找到用户痛点:
Step1:
用户调研
我没有使用过数据产品“评论”功能进行办公协同,所以在项目之初,并没有过一个明确的目标。我进行了问卷调研且和产品经理对“5名”用户进行了采访。
Step2:
用户画像 - 基于两类目标受众的俩画像角色:
洞察结论
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调研,我得出了以下见解:
😊 “评论”功能优点 😊
“评论”便捷且及时,同时又面向所有人可见,能提高用户间互动性
“评论”能让用户在看数据的时候看到他人对数据发表了看法
😭 “评论”功能痛点 😭
支持“评论”评论的范围太小
“评论”不易被发现且评论内容相对分散,缺少讨论的氛围
“评论”流程不够高效
“评论”未结合用户看数据的流程一同考虑
结合“产品目标”与“用户痛点”,我总结了设计的目标:
👉  优化“评论”内容的展示方式,支持同时查看数据与评论
👉  完善“评论”画布、图卡交互流程,提升“评论”功能操作效率
👉  根据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与用户习惯,提升体验满意度
方案构思
Step1:
竞品调研 -为了能够提供有用可靠的设计解决方案,我对竞品中存在类似“评论”、“批注”功能的产品进行了分析调研,由于参考的案例很少也对非直接竞品进行了简单的探索:
(点击查看完整内容)
Step2:
创意构思 - 在这个阶段,进行了头脑风暴,并提出一些想法,目的在于解决在用户调研阶段发现的问题,以下为主要的几点:
高效的使用过程
发布-查看-回复操作过程简单明了,消息提醒及时到位
汇总的评论内容
整合仪表盘内全部评论内容的模块,固定的位置便于用户查看全部的内容
内容间联系紧密
提供流畅的评论与数据查看流程,不影响看数据的同时可以更快速便利的查看评论内容
评论标识有效外显
能够让用户意识到有评论,在没有评论时不显示
Step3:
功能架构 - 接下来我想具体化“评论”功能信息架构,并梳理出主要使用场景以及路径以帮助我更好的串联功能交互。
Step4:
交互原型
(点击查看完整内容)
Step5:
可用性测试 - 我将PC端交互原型使用Figma制作成Prototype让参与者进行测试,并记录用户的使用状态与最终的反馈,最终归纳的问题如下:
1. 发布评论的时候发布对象和输入的内容较远,会降低评论发布效率
2. 需要能够快速隐藏/显示评论标识的开关,评论入口外显对看数据有影响
3. 每次回复都需要进入到网站中,但网站加载时间不一定,希快速回复
4. 展开评论列表查看数据,画布的可视区域被缩小,在小屏幕(13寸及以下)电脑上不友好
设计方案
功能指引
功能上新与操作指引,帮助用户更快了解新功能详情
评论范围
扩大评论范围,除了数据点评论外,还支持对仪表盘、图卡进行评论,使用场景更广泛
发布评论
支持鼠标右键对任意仪表盘、图卡、数据点发布评论,发布更效率,操作更快速
查看评论
还可通过鼠标点击评论对象上的“评论标识”快速预览评论内容,看数据看评论两不误
查看评论
可通过评论列表查看评论,点击列表评论内容可联动仪表盘中评论对象,不影响看数据同时提升了用户看数据效率
增强互动
参考了协作工具类产品中的emoji回复功能,增强消息的表现力,回应成本更低与更趣味;
查看评论
与企业微信BOT机器人进行能力融合,可实时收到评论信息,并能立即进行回应;
结论反思
验收情况:评论功能PC端自上线后一个月中,使用评论功能的人数相较于优化前增长1.6%,评论的数量相较于优化前增长了23%,并得到了所有相关方(设计师、开发人员和运营团队)的积极评价。
收获与不足:
1.提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,这个项目是设计师同时也是项目管理,及时应对出现的问题以及调整;
2.功能的涉及范围较广,提升了对交互复杂项目的处理能力以及细节的掌控能力,思考方案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,设计交互的时候需要将精力多放在优先级高的能力上,主流程顺畅了其他的附属能力在后续加上也不会有大问题;
3.如果有更多时间,会更多的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对协同的诉求,也会和开发更早的探讨功能的可行性;
4.是对B端数据产品体验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,打破了一些曾经对于数据产品的固化认知。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增添一些趣味性体验能带来不错的反馈。

最后,由于开发资源紧缺,最优先上线了PC端,移动端产出了设计稿方案但未开发落地详见如下:
(点击查看完整内容)